入心的父亲节文案,先去“节味” 作者:ADMIN • 更新时间:2024-06-06 16:45:03 •阅读 1916 作者:梧桐视觉:小倩“父亲节文案,不是写给父亲,而是写给子女的。”这大概是所有为父亲节文案苦思冥想的营销人,思绪汹涌后得出的一个共识。正如蒙牛在去年母亲节广告中提到的一个概念:妈妈和孩子,其实是同岁,即“妈妈的年龄是从孩子出生那一刻才算起”。“父亲”这一角色也是如此。跳出“节日特供”的专栏,挖掘真实生活细节中亲子关系的小洞察,让子女看到和回忆起亲子关系中深刻的、显眼的部分,才是父亲节营销走入心门的密码。今天想分享的,正是从“父亲”这个角色出发,但又不被父亲节的“伟光正”光环困住的文案:“你就站在此地不要动,我去给你买几个橘子。”朱自清这篇《背影》课文,大概是很多人概括父子亲情的引用话术,不提一个“爱”字,却把情绪脉络清晰刻画。同样是提及“背影”,在日本花王旗下护发品牌“Merit”的TVC中,品牌选择跳转视角,通过讲述父亲眼中的“孩子背影”,棱镜般反射出亲情的流动和沉默。我希望妳走得更远但又希望妳一直在身边我汗流浃背地奔跑着为了支撑说着“我不用辅助轮了”的女儿她摔倒了,哭泣了没办法再继续下去了吧?就在没有任何预兆下,她会骑车了“太棒了!”的声音越来越远,我已经追不上了她已经跑到我伸手够不着的地方,今后也一定会是这样吧有一天我会在浴缸里微笑着回想今天这个充满汗水的珍贵回忆家人/与爱/与Merit洗发水尝试骑车的小朋友、装着辅助轮的自行车、扶着后座的父亲......似乎都通过这段文案真实地展现在大家眼前。相比于子女视角经过“美化”的作文风叙事,这种父亲视角的讲述更能让人感受到一层绒毛感,和“大汗淋漓”“浴缸思考”的场景也如榫卯结构般贴合。节日文案很容易陷入一种“非黑即白”的刻板怪圈,但其实不管是赞美还是调侃,鲜活的代入感才是关键。在父亲节文案上,看完“我感动了”和看完感叹“跟我爸一样”,起到的效果是相同的。虾皮购物这组父亲节文案,就是对准爸爸们“自信又嘴硬”的特点一顿特写,让人惊叹“太像老爸们会说出来的话了”。老爸的领子不是故意立起来的帅的人穿就是会变这样老爸没有睡着是刚刚那段剧情不重要老爸不是不相信导航是老爸的方向感不发挥太可惜比起“母爱”,“父爱”在宣传上似乎一直是千篇一律:千篇一律的致敬词藻、千篇一律的旁观视角,这种情境下,品牌扮演把用户拉入更多回忆漩涡的“开关”角色,更具留白效果。尤其是其中的生动细节,起到的作用就像一粒粒看似不起眼的小石子,投入脑海后或许也能荡起由小及大的层层涟漪。提起和父亲的关系,大家的观感多少有点“微妙”:从说话数量上来看,或许说不上亲近;同处一个空间,还偶尔会觉得尴尬;但回过头去琢磨,总有触动心头的顺联串联成线,散落在成长的不同阶段。从这个角度看,如果挑选某个高光的父爱场景很难,把“我一直都在”的陪伴感精准传达,不失为撩动人心的安全牌。在日本相铁集团宣布东急直通线即将运营的短片《父女的风景》中,品牌就用“电车通勤”这一父女关系中持续出现的场景,描摹他们12年间微妙的情感流动。放开手的那一天起,你会走多远?父亲:「一起走吧!」女儿:「好远喔。」父亲:「一瞬间就到了呢!」.......父亲:「东京,好远啊!」女儿:「一瞬间就到了哦!」 路上小心,去你想去的地方吧12年间,不变的是“好远啊”和“一瞬间就到了呢”这两句文案,但改变的却是说出这句台词的角色。小朋友慢慢长大,父亲则变得头发花白,父女两人的心境和状态不止简单地“对调”,流动在“守护”与“被守护”、“留在原地”与“探索远方”之间的陪伴感,引人浮想。在亲子关系的前行轨迹中,父母总会逐渐成为孩子物理距离和心理距离上的“局外人”,所以不管是赞美母亲还是致敬父亲,能戳中靶心的节日文案,都是扎根于亲情爱意上的。包括那些最先被看见的、以及常常被忽略的。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m.arnf.cn/5265.html